走出职场郁闷,让心情晒太阳

初入职场,应该如何驾驭人际关系?面对强势的老板,员工应该如何应对?海外归来的精英男承受着怎样的压力?拥有稳定工作的研究生应如何突破承受工作之轻?这些问题和现象带来了职场中人的郁闷。在《我叫不郁闷》一书中,作者指出了职场中人“郁闷”的苦恼,并以职场精英的实际案例带领读者走出郁闷,打造阳光心态。

  人际关系驾驭之道

  莫菲,女,25岁,工作于美国某大型石油公司,月薪15000元左右

  第一次见到这个故事的主人公莫菲,是在广州的一家休闲酒吧。从外表看上去,她可能只有20来岁。当时,我们只是闲聊了一些话题。第二次见面是在2009年年末,上海新世界的星巴克里。这次的聊天就没有上次随意,因为她是带着问题来的。

  莫菲26岁,大学毕业近三年,已经在这家石油公司任业务分析经理。“我还没有走出毕业后的迷茫期,具体问题有如下三点。”通过聊天,笔者如实地记录了莫菲的郁闷要点。

  1、她希望短时间内能够获得公司的“高管培训生海外交换机会”,进而在三年的培训期过后能更上一个台阶。

  2、由于公司的大老板很赏识她,经常会跳过她的顶头上司直接为她分配任务,这让她的顶头上司的心里多少有些芥蒂。

  3、之前还发生过很多琐碎的事情,让她感觉自己得罪了目前的顶头上司,而且这个隔阂好像很深,顶头上司并不接受她主动和解的好意。

  以上是我从莫菲诸多的叙述中总结出来的“郁闷”背景。

  经过分析,笔者概括了她郁闷的症结并向她求证:是不是在追求工作进步的过程中发现自己不能讨好所有人?

  “对!对!对!我就是觉得没法平衡这些关系,对于刚毕业不到三年的我来说,真的挺难的,我不知道她们在想什么。”莫菲急切地肯定片儿警的判断。

  弄明白这些之后,笔者突然回想起若干年前自己在公司中的类似经历和感受。将心比心,笔者和莫菲一起分析了一下公司人际关系的特点。

  第一,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上看,公司需要的不是“聪明人”,更不是“天才”,而是和公司企业文化相匹配的人。比如,石油公司追求的文化是稳健的发展,而当这样的组织出现一个自以为是的年轻人时,组织文化产生的反感就会体现到人际关系上。由此,可以肯定地说,莫菲的棱角过于锋利。

  第二,你不能奢求在公司中讨好所有人。这和公司中不同层级的人的审美特点有关系。比如,你的同事喜欢的是有亲和力的合作者,你的上司欣赏有工作热情并能独当一面的执行者,而公司的大老板一般喜欢特立独行的人。所以莫菲尽管被“大人物”欣赏,在身边同事那里却并不讨巧。

  第三,一个职场悖论在于,越是大的公司老板,越喜欢和本组织文化有差别的创新型人才。企业高管的审美往往很独特,他通常不会喜欢循规蹈矩的老好人,也不会把发展的机会给他们。

  “管理”好强势的老板

  诗雅,女,28岁,工作于4A广告公司,月薪7000元左右

  在北京蓝色港湾的一家酒吧,笔者采访了诗雅。

  诗雅很健谈。通过聊天,笔者知道:她是一名优秀的广告人。早在大学三年级时,她就幸运地进入了一家国际知名的4A广告公司实习,之后又参与了奥运服务团队的工作。当同学们还在为找实习场所焦虑时,她已经得到老板的首肯,稳稳当当地进入了这家公司的新员工招聘计划。

  对于刚进入广告行业的新人来说,她每天做得最多的工作是整理项目中琐碎的文件资料,除此之外,还有开会记笔记、修改商业计划书格式、对非关键客户进行访谈以及和同事一起在全国做项目执行。这样的工作虽辛苦,可是因为有一位体贴的女老板,喜欢和年轻人交流,也让大家觉得乐在其中。

  可是,在她参加工作的第二个年头,事情发生了变化。由于之前的女老板休产假,她迎来了一位来自香港的新老板。这位女老板的最大特点是喜欢给下属派活,没完没了。最让诗雅忍受不了的是,她不分白天还是晚上、工作日还是周末,都要加班。每天下班后,她根本没有回家的愿望,于是,下属经常需要陪她在办公室开会到凌晨。

  诗雅面对环境的变化,心态也产生了巨大的波动。“我现在已经从主动要求干活,发展到看见工作来了就恶心。”她这样描述这种极端的体验。

  诗雅的工作从量上看,应该说并没有明显增加。仅仅是老板个性的变化,不应对诗雅的职业生涯造成颠覆式的影响。

  于是笔者和诗雅有这样的一段问答:

  “你坐下来和老板沟通过吗?”

  “我一直想找时机。”

  “找什么样的时机?”

  “起码是个相对放松的环境。可是这样的机会没有。”

  “那么你有没有明确地告诉老板,这样的工作方式你无法接受?”

  “我哪敢啊?”

  “不说她就不知道。”

  “知道有用吗?我能改变她吗?”

  “嗯,在外企工作,一个最重要的‘技术’就是管理好老板——好的员工能够让老板舒服,让自己也舒服,没有经验的员工才会培养老板压迫自己。”

  “可是我怕她会因此不喜欢我。”

  “他们作为高级别的管理者,总会有基本的职业常识。思考和老板的关系的时候,你要明白这个道理:你经历过的事情,大部分老板都体验过,他们应该是你最好的沟通对象。”

  “她也挺可怜的,也很焦虑,但是她似乎不需要别人的同情。”

  “设身处地地从她的角度想问题,多沟通,试着去理解她,你态度的变化肯定会使她有所反馈。如果真的没有任何反馈,你再考虑和她的上级老板沟通,或者和人力资源沟通,总之,要通过行动和沟通解决问题。”

  诗雅欣然接受了笔者的建议。